假设十年前的华为尝试做今天的“华为模式”,或者小米创业之初做今天的小米生态链,那么会是一个什么结果?其实没有假设,因为那个体量的华为和小米还没有那个格局,也没有那个能力去实现这样的规划。而现在他们能做的原因是在发展中积累、在积累中扩大规模, 终让他们具备了更高的战略眼光,也有能力去执行这样的计划。
不过部分餐饮人的定位,注定做不了那样的强者。因为对于部分餐饮人而言,真的只是在做“餐馆”,而只有部分人是冲着做“企业”去的。这两种定位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结局,前者 好的结果就是能有一两家店面,而后者 好的结果是全国到处都是他们的店铺。他们的发展路径是打磨期(单店、做产品)、扩张期(将成熟的模式不断的复制)、稳定期(步子太大就会扯到蛋)、**期(品牌、体系)。
个阶段不宜太久,因为打磨期的规模太小,产品锻炼的不错了,就应该开始进行扩张。为什么这个时候要讲规模?因为在打磨期感觉很棘手的问题,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,操作起来就会很容易,因为规模大了之后,就会吸收更多的**资源,也才有资格和更**的对手展开竞争,而且可用的手段也更多,战斗的方式也扩大到人才储备、产品创新、经营模式、营销、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。
许多餐饮人在经营中追求稳妥是很自然的,但是互联网已经让人类历史的新陈代谢提高的几十倍,求稳就不合时宜了。能够快速发展、形成规模、站稳脚跟,才能让企业占尽优势,在面临变革时能更快的展开行动。
不要认为互联网的风吹不到你,互联网时代行业兼并的周期提高了几十倍,而市场并不会呈几十倍的增长,所以 终是强者消灭弱者,发展快的企业干掉不思进取的企业,时代使然,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。